近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建设宜居城市作出明确部署,提出“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城乡之间,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菜市场是服务城乡生活、守护民生温度的重要力量,但在电子屏、网红店装点下焕发新颜的同时,其服务百姓三餐的基本功能正面临成本上涨、顾客分流、生态变化等多重挑战。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正在经历转型阵痛的菜市场指明了方向,菜市场绝不能变成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还是要提升居民生活的便利度与获得感。
警惕改造偏离服务民生的根本
菜市场区别于超市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提供产地直供的新鲜与实惠,在于摊贩与顾客间带着人情味的交流,在于满足周边居民便捷、平价采购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
当菜场引入咖啡馆、文创店,当“多巴胺”配色取代了摊位的朴实风格,经营成本随之攀升。租金上涨挤压了利润微薄的老摊贩,品相稍逊但价格实惠的本地菜蔬逐渐失去位置。改造后的“高端”环境与抬高的菜价,让一些老顾客望而却步,悄然退场,这一群体的便捷生活权益被损害。新涌入的年轻群体,在为“体验”和“打卡”支付溢价的同时,可能并未意识到,他们热衷的“菜场文艺复兴”,无形中加速了传统市井生态的消解。追求打卡出片的菜市场也逐渐偏离了服务民生的根本。
城市工作会议强调“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这警醒我们,城市更新绝不能变成华而不实的“面子工程”,菜市场改造也不能靠造噱头、追流量,不能只追求场面华美、要素叠加,必须扣住服务广大居民日常需求这一关键点,再谋新亮点。
坚守“供”“销”“场”中的民生本质
成功的改造,需要在提升与守护间、现代化与烟火气间找到精准平衡点。
无论是聚焦建设“十五分钟生活圈”,还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大力发展生活性服务业”,菜市场的改造升级,烟火气是根基,智慧化是手段,更需围绕“供”“销”“场”三个关键词坚守民生本质。
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供销合作社运营的古荡农贸市场提供了借鉴样本:守护“供”的源头活力——设立自产自销专区,提供优惠摊位扶持本地菜农;同时严格每日食品安全检测,筑牢质量防线。保障“销”的公平实惠——开通智慧支付提升效率,改善经营环境吸引客流量,用新手段确保菜价亲民。优化“场”的功能体验——明厨亮灶、共享厨房,让更多新需求获得满足。
从卫生升级、支付便捷化到服务延伸,改造升级不是简单地引入新业态“做加法”,更要通过保障基础供应、稳定价格、优化体验“强内核”。
菜市场更新改造还需继续在“供”上注重稳定货源、保障品质,尤其要保障本地菜农和普通居民的“双向奔赴”,在“销”方面避免过度商业化喧宾夺主,防止“网红”溢价侵蚀基础消费功能,维护交易公平的市场环境,在“场”的打造上侧重资源有效对接,营造安全、卫生、便捷、有人情味的购物环境。面向未来,菜市场改造当以实际行动回应最朴素的标准检验:是否方便了老百姓买菜?是否守住了价格的亲民线?是否留住了谋生的摊贩?是否兜住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菜篮子里盛着千家万户最真实的日常,长巷里升腾的烟火气是城市最温暖的底色。唯有心怀敬畏,守护其服务民生的本真,以务实创新提升便利与品质,方能在时代潮流中,让这不可或缺的市井日常,历久弥新,温暖如初。
城市更新中,但愿变亮的菜市场依旧是百姓心中的“老地方”。
相关文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